动物研究所和河南省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生物农药产业化合作情况回顾
1998年成立的河南省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源白云公司”)主要从事塑料化工业务。2003年1月24日,济源白云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动物所”)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开发昆虫病毒生物农药项目。从2003到2007年将近5年的时间里,一切从零开始,项目主要进行生产技术的研发和中试,生产设施的建设和配套完善,员工队伍的招聘培养,产品登记注册手续的申办等,基本处于产品研发阶段。这期间生物农药项目几乎没有产生任何营业收入,主要依靠济源白云公司原来的塑料化工业务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期间先后征用土地80余亩,建设养虫车间、病毒感染车间、病毒加工车间等近1万平方米的生产厂房,配套购置了生产设施设备,并建成了“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河南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成功开发了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等4种昆虫病毒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后期加工技术。
2007年1月12日,在济源市地方政府和中科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基于双方多年的合作基础,中科院动物所以昆虫病毒知识产权的形式技术入股济源白云公司,新组建的济源白云公司注册资本4000万元,由1个法人股东(中科院动物所)和5个自然人股东组成。其中中科院动物所技术入股1000万元,占股25%。从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初,几种昆虫病毒产品陆续取得农药登记证,注册了“科云”(意寓中科院动物所与济源白云的成功合作)商标,获得市场准入手续,项目正式进入市场开发阶段。从2007年到2013年6年多的时间里,企业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市场开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由于生物农药的下游市场“有机农业”发育不成熟,受大的市场环境制约,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比预想要困难的多,企业举步维艰,始终在生存线的边缘挣扎。
生物农药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科技含量高,属于国家鼓励优先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公司紧紧抓住这些年国家的政策机遇,在中科院领导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申报承担了国家发改委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系列新型高效病毒生物农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科技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甜菜夜蛾病毒生物杀虫剂的中试与示范,新奥霉素的中试与产业化)以及国家重点新产品技术项目(600亿PIB/克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分散粒剂)、财政部的农业新技术推广项目等,累计获得项目支持资金1000多万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确保了企业持续生存发展。
生物农药防治谱窄,针对性强,一种生物农药一般只能防治1到2类病虫害。要做一个生命力持久的生物农药企业,就必须完善产品结构,能够做到“利用生物农药技术手段解决农作物上的主要病虫害问题”,帮助农户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因此,在确保生存的前提下,公司抢抓机遇,先后引进了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的新奥霉素项目,产品主要用于防治各种农作物病害,目前已完成了中试生产,正申报农药登记手续;引进了动物所的瓢虫天敌项目,实现了国内规模化人工饲养瓢虫的突破;引进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的昆虫病原线虫项目,用于防治韭菜韭蛆等地下害虫,为解决毒韭菜难题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已连续几年在宁夏等地获得大面积推广。2012年10月济源白云公司又租用耕地80亩,建成了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中心,进行主要农作物全生物防控技术的集成示范和生物农药应用技术展示,用户培训体验,加速生物农药、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2013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100家“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基地”。从2013下半年开始,市场出现上升势头,济源白云公司当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500万元,达到1716万元,当年基本实现盈亏平衡。2014年初,订单明显增多,企业出现转机,公司进入良性发展阶段。2014年底,济源白云公司资产总额达到8566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在长达12年的科技合作过程中,动物研究所与济源白云公司在复杂严峻的市场环境中优势互补、紧密合作、同舟共济,初步建成了具有独特优势的昆虫饲养技术和微生物发酵技术体系,在国内率先创制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个昆虫病毒生物农药新产品、2个“新奥苷肽”生物杀菌剂新产品、昆虫病原线虫、异色瓢虫等天敌昆虫以及昆虫性诱剂、昆虫诱捕器等一系列生物防控产品。公司的“全生物防控”解决方案已为全国诸多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提供生防产品及解决方案,形成了完善的生物农药产品和生物防控技术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国内国际市场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