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病毒生物农药产业化及天敌产品的研发 针对农林重大害虫的无公害防治,研制和开发环境友好型的病毒生物农药规模化生产技术。截至2015年,已有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共4种杆状病毒9个产品投入规模化生产,获得高含量新型病毒原药和制剂药证8个,年生产能力达到6000万亩次。研发出基于低龄鳞翅目幼虫为替代饲料的异色瓢虫人工饲养的技术流程并在合作企业实现工厂化生产。 |

中科院动物所生物农药中试基地(河南省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 |
2、昆虫细胞系建立机制及杆状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 从昆虫细胞内部转化基因及其培养微环境等角度深入研究昆虫细胞的成系机制,同时建立了多株昆虫细胞系。目前本实验室已经建立了3种组织来源5种昆虫的细胞系,共19株。这些细胞系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已被国内外相关实验室索取,用于昆虫学研究的体外实验验证。 |

本实验室建立的玉米螟蛹卵巢细胞系IOZCAS-Osfu-I(Zhang et al., 2014)及感染SeNPV的甜菜夜蛾单细胞克隆株Spex-II-A(Zhang et al., 2009) |
3、冬虫夏草人工栽培技术研发及冬虫夏草菌与寄主蝠蛾免疫互作机制研究 冬虫夏草的宿主蝠蛾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山草甸中,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 我们已经建立了成熟的饲养方法;利用代谢组学手段,揭示了蝠蛾幼虫如何应对潜在的低温损伤(Zhu et al., 2016)。通过转录组测序及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蝠蛾以“免疫耐受”的方式响应冬虫夏草菌的侵染(Meng et al., 2015)。 |

蝙蝠蛾转录组测序获取其免疫基因序列和组成(Meng et al., 201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