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Version )

昆虫如何选择寄主?怎样找到配偶?这是王琛柱研究员及其团队着重回答的问题。无论是昆虫觅食还是择偶,信息化学物质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昆虫与植物关系方面,我们秉承我国著名昆虫生理学家钦俊德院士的思想,认为昆虫一般先以嗅觉和味觉等来辨识植物的信息物质,然后通过营养与解毒代谢以适应其化学组分而建立和维持种群。在昆虫种内化学通信方面,我们着眼于通信系统的两个环节—信息素的产生和接收,探索通信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演化。我们的主要研究目标是阐明寄主植物—植食性昆虫—寄生蜂三营养级相互作用的生理基础,揭示两性间性信息素联系的分子机制,检验和发展生物协同演化理论,寻找与环境相容的持续控制害虫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目前,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蛾类昆虫的嗅觉和味觉编码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属行为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所涉及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包括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基因克隆与表达、爪蛙卵母细胞表达体系、果蝇空神经元表达体系、原位杂交、RNAi、CRISPR/Cas9等;神经生物学技术有单感器记录、顶端记录、细胞内记录、电压钳、钙成像、EAG等;化学分析技术包括GC-EAD、GC-SSR、GC-MS、HPLC等;行为学方法有风洞、嗅觉仪、运动补偿系统等。目前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研究课题(见研究方向)。我们与国际上相关领域著名的实验室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多位博士生在读期间到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德国马普化学生态学研究所进行学习和合作研究,同时与国内同行也有密切的合作和交流。
另外,张学英副研究员主攻啮齿类动物的生理生态学,聚焦以下科学问题:野生鼠类如何适应极端温度和极端干旱环境?出生前后的环境应激如何程序化成年期的生理和行为表型?肠道微生物在鼠类适应环境中起何作用及“肠—脑”轴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研究目标是从个体生理学以及肠道微生态角度解析鼠类对环境的适应机理,揭示鼠类生存和繁殖的调控机制,为草原鼠害的生态防控提供新理论和新技术。
研究组现有成员包括研究员、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各1名,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研究生8名。
研究组隶属于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具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欢迎有志向、善合作、能用英语交流的博士后和研究生加盟。
研究组组长:王琛柱 研究员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00101
电话:(+86)1064807115(办公室);(+86)1064807080(实验室)
传真:(+86)1064807099
电子信箱:czwang@ioz.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