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兽类多样性监测网(Sino BON-Mammals)
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的重要专项网之一,由中国科学院主管,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兽类多样性监测网的科学目标:建立并完善我国兽类多样性监测的标准化技术体系,并按照标准化的技术体系和监测规范对兽类物种组成、种群动态及其相关驱动因子和生态影响开展长期监测研究;建立并完善兽类多样性监测数据网络管理与信息服务平台,为我国重要兽类资源保护、有害生物管理与控制提供技术和科学数据支撑。兽类多样性监测网于2016年纳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级技术平台管理,并成立了专门办公室负责业务管理。
近年来通过制定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野生动物监测规范和数据管理规范,研发了野生动物监测体系数据管理系统CameraData(积累500多万图像数据;http://cameradata.ioz.ac.cn/),为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技术体系建设提出了系统解决方案,并在行业部门和数十家自然保护地开展推广应用。在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开展长期科研监测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全方位技术服务;组织举办了3届全国性野生动物监测学术研讨会暨红外相机监测培训班,并举办或参与各类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保护区达200多个,各类学员达4000多人次。

兽类多样性监测网办公室业务范围和主要职责:
- 科研监测:重点负责制定和完善以红外相机技术为主的综合监测技术规范和数据管理分析规范,建立监测示范保护区及推广应用,推动科研合作和数据共享应用;
- 培训会议:举办监测技术和数据分析培训;每2年举办一届全国性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学术研讨会;
- 科学传播:策划监测研究成果发表(专刊、专栏、学术论文、专著编著和数据集等),发布我国兽类重大研究发现、年度监测报告、保护评估报告和科普教育产品等;
- 技术服务:为国家和地方行业部门以及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提供决策咨询、监测规划、科研监测、技术培训、数据分析和评估报告等技术服务和业务。
2、中国生物圈保护区野生动物综合监测计划(MAB/ISZS野生动物综合监测计划)
为协助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BRN)各成员单位提高野生动物监测水平,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野生动物监测体系,提升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科研能力及国际合作,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中国MAB)秘书处与国际动物学会(ISZS)于2015年共同发起和推动MAB/ISZS野生动物综合监测计划,并依托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开展示范研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Sino BON-Mammals)、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共同编制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示范试点技术方案》(简称《MAB/ISZS技术方案》)。中国MAB秘书处和国际动物学会于2018年3月共同发布了《MAB/ISZS技术方案》,并在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中筛选部分成员单位,建立“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野生动物监测示范保护区”。《MAB/ISZS技术方案》重点推出以红外相机技术、卫星遥感技术为主的野生动物综合监测计划,确保各成员单位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质量开展常态监测,确保各保护区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可比性和有效性,确保监测数据的数字化信息管理,着力提升各保护区科研监测的综合能力,在全国自然保护区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18年4月27日,MAB/ISZS野生动物监测示范保护区试点项目的启动仪式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行。第一批自愿申请加入该试点项目有广东车八岭、吉林长白山、河南宝天曼、浙江古田山、湖南壶瓶山、贵州赤水桫椤、甘肃安西极旱荒漠等7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AB/ISZS野生动物监测示范保护区建设试点项目的启动,为落实MAB/ISZS野生动物综合监测计划迈出了重要一步。

3、科学数据库
对野生动物多样性进行监测是野生动物研究、保护、管理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环节。目前,红外相机技术已成为陆生脊椎动物(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的重要常规技术,通过红外相机可以获取大量的珍贵野生动物图像数据。目前中国兽类多样性监测网于2013年组织研发了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图像数据管理系统CameraData(http://cameradata.ioz.ac.cn/)。该系统是一个集野生动物图像数据的存贮、分析和信息交流的网络交互式平台,用于管理红外相机所拍摄的大量野生动物图像数据。该系统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野生动物图像数据得到快速分析和充分利用,为野生动物研究、保护和管理等提供多种信息服务。目前该系统收集了来自全国40多个自然保护区500多万条图像数据,已鉴定兽类物种100余种、鸟类物种320余种。

负责人:肖治术 博士,研究员,邮箱:xiaozs@ioz.ac.cn;
联系人:肖文宏,业务主管,邮箱:xiaowenhong@ioz.ac.cn
红外相机数据处理QQ群:13033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