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actions between squirrels and oaks
近年来在我国相继发现3种松鼠表现对非休眠性白栎类橡子的切胚行为,包括四川都江堰赤腹松鼠、陕西佛坪岩松鼠和云南哀牢山红颊长吻松鼠。通过多年系统研究揭示了松鼠与栎类之间存在弥散协同进化关系:
(1)证实在没有取食经历的情况下,红颊长吻松鼠具有与其它松鼠相似的行为,这表明松鼠切胚行为是可遗传的,而且是一个进化上保守的特征(Animal Behaviour, 2012)。
(2)发现松鼠能针对食物丰富度来改变对橡子萌发行为的敏感性,即在种子丰年时非休眠性橡子的切胚概率显著高于在种子歉年的切胚概率(Ethology 2013)。发现松鼠的多次贮藏管理策略是一种适应性行为,即通过对贮藏点进行积极管理,检测贮藏种子的状态,切胚概率随贮藏次数的增加而增加(Behavioral Ecology, 2009)。
(3)发现松鼠偏好贮藏大种子,但同时对大橡子的切胚概率也显著增加,而且橡子的萌发与大小之间亦存在显著交互作用(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2013)。上述这些结果揭示了松鼠已演化了一系列适应性的行为对策来有效利用非休眠性橡子和其他种子。
(4)通过操纵萌发橡子与尚未萌发橡子的比例来确定松鼠的行为反应和有关橡子的命运,提出并验证了频率依赖选择假说(frequency-dependent selection)可能是非休眠性白栎类逃避松鼠捕食,实现有效扩散和种群更新的重要机制(Behavioral Ecology, 2010)。

图4 松鼠对非休眠性白栎类橡子的切胚行为